2011年9月17日 星期六

香港房地產史淺談


香港房地產史淺談。

今年一月,公司決定進軍房地產仲介業。

於是我翻開自1842年開埠以來,香港樓市的發展史,希望能歸納出一些「香港樓市的基本原素」,讓投資者提高勝算。

1) 政府對土地的參與性

香港政府素以積極自由經濟學自居,但香港政府在房屋市場的參與一點也不少。他不單是土地的擁有者,土地管理者,甚至是房產的供應者等多重身份。基本上過去一百六十年來的房地產市場泡沫興衰的原因絕大部份都與他有關。最大的參與莫過於每年控制賣地的數量、用途、建屋面積。而為了照顧低下階層,政府亦大量興建公屋、居屋等,變相提供福利。

一八四二年第一次賣地後,香港政府就已經發覺「賣地」的收入,比「賣鴉片」的稅收更多。自此以後,香港政府的財政中,買賣土地的收入,就已經成為一個不可缺少的一環。另一方面,因為有賣地收入作支柱,政府才可以在其他的經濟環節提供利民的營商環境與福利,例如:提供一個簡單低稅制、廉價的公營房屋,近乎免費的公共醫療、甚至是廉價的食水資源等。

相對於政府,香港個別發展商雖然富可敵某些小國。但其財力、物力、政治力始終難與政府比擬,故發展商也只是跟隨大市而行。在過去一百六十年的房地產市場歷史,先後倒下的發展商與銀行不計其數。就算在九七年後的金融風暴期間,發展商為減低自己的負債水平,亦不惜劈價賣樓。可以說:「政府是房地產風浪的興波者,地產發展商與小市民都只是隨波逐流的參與者。」

2) 政府控制土地的工具

香港政府控制土地供應的工具,大約可以分為以下數類。

一)賣地、批租
二)建築物條例
三)城市規劃條例
四)其他建築條例
五)基本稅制、
六)地租、差餉、物業稅
七)公營機構--房屋委員會、房協、港鐵、市建局等。

3) 房地產的循環

回顧香港房地產泡沫的「原爆」發生於一八八零年,雖然那個年代並沒有太多的信貸,但泡沫爆破的一刻,依然是「驚天地、泣鬼神」。根據文獻記載,那時大部份華商的財富在短短半年間被蒸發。自從那次「原爆」後,香港又經歷了大大小小不下十數次的經濟泡沫。粗糙計算出,樓市上升的年份,平均持續5.33年,標準差2.64年;下跌的年份,平均持續2.84年,標準差1.95年。如果以宏觀看,戰後的樓市循環約為8-9年,但當香港採用聯繫匯率後,資產市場週而複始的「BOOM及BUSTZ,威力越來越強,持續的時間也越來越長。1984年至1997年的循環則為時13年。至於當下這次香港樓市的泡沫週期究竟會否回到「聯繫匯率」前的八至九年一個周期,還是回到「聯繫匯率」後的十三年一個週期,則留待時間來証明。

從這分面看,可以說樓市上升的時間比下跌的時間長。

4) 樓市波動的原因:

推動樓市上升出現最多的原因,依次序是
一、外資湧入(10次)
二、政府政策 (6次) 整體經濟向好(6次)
三、投機需求 (5次) 供應減少 (5次)
四、人口上升 (4次) 利率低企 (4次)。

相反,推動樓市下跌的原因,依次序最多是、
一、政治事件 (6次) 經濟事件 (6次)
二、政府政策 (5次)
三、供應增加 (4次) 整體經濟衰退 (4次)
四、利率上升 (2次)

從這點看,當外資湧入、政府政策配合及整體經濟向好,多數樓市就會上升。相反,當個別政治、經濟事件及政府政策的轉變,就是樓市下跌的主要原因。

另要補充一點,每當附近的政局出現動盪,如早期的太平天國、後來的軍閥割據,日本侵華,中國解放,南亞排華,香港便會成為資金、企業、人民的避難所,造成外資湧入,推高本地的樓市。

5) 相對於其他城市,香港的樓市有相當活躍的二手市場,散戶積極參與其中,二手成交金額通常佔大市成交的80%左右。在風險上,投資二手樓比一手樓的風險較少。過去兩年一手樓的波動率約為37.5% ,而二手樓的波動率約為7%。解釋這個原因,可能是參與二手買賣的,多數為散戶。買賣勝負的分野並不明顯。而一手樓的賣家皆為在香港樓市打滾多年的發展商,勝負在買賣一刻已決定。有時,我覺得儘量不要買一手樓,原因是因為賣家的身份---香港的房地產發展商由五六十年代的近百間,減少到現在的十多間。他們是經過長時期的汰弱留強生存下來,他們是叻人中的叻人,旺人中的旺人,對市場走勢、資產定價、交易時機的掌握無可匹敵。因此,儘量不要與他們交手。

補充一點,對上一次樓市泡沫爆破為1997年,當年(香港賣樓最叻的人)長江完成了香港最大的私人屋苑--嘉湖山莊,提供超過15000單位。現在,長江亦興建緊將軍澳的『日出康城』,全部工程完成之日,為2015年,超越前作,成為香港最大的私人屋苑,提供超過21000單位。說不定「LOHAS PARK」完工之日,就是這次樓市泡沫爆破之時。

6) 股樓互動
一直以來,香港人都覺得股樓互動是必然的。所謂「股樓互動」指當經濟好景時,地產市場暢旺、地價、樓價節節上升,大多數的上市公司資產也上升,帶動股價,上市地產公司把握時機集資,發展地產業務,反之亦然。不過,從數據上看,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七年,樓市與恆指相關係數達0.85,但到了一九九八至二零零三年,則只是0.12。而二零零三至二零零八年,兩者又再接近 為0.85。從這二十年的資料看,經濟好時,樓與股票一同上升;經濟轉差時,樓價與股票則分道揚鑣。 其實,從看香港的房地產歷史就已經說明樓價與經濟不一定是同步。當年---一九五零年初,香港經濟受韓戰禁運影響,導致百業蕭條,許多洋行收縮業務,商業資金沒有出路,社會上充斥的游資加上外資湧入,進入樓市,推動樓價上升,造成樓市獨旺的情景。


7) 最佳入市時機

從過去的歷史中,我們發覺最佳的入市時機,基本上都是香港人心惶惶的日子。計有一九一八、一九二六、一九三九、一九六七、一九八三、一九八九、二零零三。近代四次也有相關的資料顯示,當時香港人有大約25% 不願意留在香港居住。這樣的結果,絕對合乎「在別人恐懼時我貪婪」的格言。而在這七次中只有其中一次,即一九三九年那一次,真正最驚險,業主的私有產權不單有機會受到侵犯,而且要守到一九四五年香港重光,買賣才重新活躍起來。

5 則留言:

  1. 那麼,內地作為香港腹地的因素何如?

    回覆刪除
  2. 其實自一九四九年,上海失去「中國第一大資金避難所」之後,香港一直負責作為「中國第一大資金避難所」的作用,回歸後,因為一國兩制的關係,此角色得以保存。

    從二零零八年,西轉東移的經濟運動,亦令香港作為西方眼中「獨一可無憂進軍中國市場的橋頭堡」。

    回覆刪除
  3. Agree no more. Given the complicated geopolitics between Chinamerica, PRC may not be able to let RMB freely exchange in the globale market. Meanwhile, it needs HK as a firewall to allow the PRC government to deal with the global world. Such unique position will continue for at least 10 other years.

    回覆刪除
  4. 可有聽過耶穌與稅吏的故事乎?一笑!

    回覆刪除
  5. 陶兄,如今再拜讀大作,2015大限的確…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2/08/blog-post_21.html

    回覆刪除